>>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民生周刊
老师,您辛苦了
2019-09-11 07:54:37   
2019-09-11 07:54:37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求回报,呕心沥血,任凭一寸寸粉笔染白了自己的头发;他们孜孜不倦,不知疲倦,用智慧和心血把知识传授给每位学子;他们亦师亦友,无怨无悔,把爱化成一盏盏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他们,就是人民教师。9月10日是第35个教师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记者带大家走进校园,书写老师与教育之间的温情故事。

海藏梅:在特殊教育中传递知识和爱

019.jpg

海藏梅。

  海藏梅是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教师,她的学生多是视障、失聪的学生。这些孩子有的来自于城市,有的则来自于偏远山区困难家庭,年龄最小的7岁,大的已经18岁。

  在日常工作中,海藏梅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善于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生喜欢她,信任她,也非常依恋她,而这一切,又使她的教育教学如鱼得水,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和家长爱戴。

  曾有学生评价海藏梅,是一位以献身特教为人生坐标,热爱特教事业、热爱特殊教育岗位、热爱每一个残疾学生的好老师。2000年,她进入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工作,当时30岁的她下决心一定要尽全力帮助视障、失聪的孩子,让他们感受世界的精彩纷呈、感受人间的关怀温暖。她下苦功学习盲文和手语,下班后仍在进行口诵、手舞练习。经过半年的刻苦自学,她终于可以娴熟地同聋哑学生进行手语交流,阅读一般的盲文书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她和这群特殊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执教以来,她始终把培养完善学生的人格看作等同生命一样重要的大事。多少次,同事们都回家了,她仍和孩子们在一起拉家常、做游戏。频繁的接触,真诚的相处,不仅培养了感情、树立了威信,还摸透了学生的心理,为教育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永利是海藏梅曾经教过的学生。他家境贫寒,一度打算辍学,在海老师的劝说下,坚持完成学业。如今,刘永利在上海创业,开办了一家盲人按摩店。在海老师教过的学生中,像刘永利这样的学生还有许多。学生们都说海老师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妈妈。

  海藏梅痴迷于“三尺讲台”,为了提高视障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国家重点课题《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研究》启发下,她寻求学校新教材改革的突破点,组织盲教组教师探讨、研究、实践,编写了视障学生《生活情趣与指导》校本教材。她创造性地开发视障学生各种兴趣活动,改变以往形式单一的兴趣小组活动模式,编导适合盲生特点的花样跳绳、韵律操、安塞腰鼓等具有特色的体操、舞蹈,补偿视障学生的视觉缺陷,提升视障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她探索出一套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智能,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方法。

  洒下的是汗水,是心血;播下的是爱心,是真诚,收获的是学生成才、人人称赞。

  海藏梅先后荣获“交通银行特教园丁奖”“全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先进个人”“自治区教育厅机关党委优秀共产党员”等奖项。她的学生在作文、诗歌诵读比赛中获得诸多奖项。“孩子能成才,我有种巨大的幸福感。”回首自己走过的教育之路,海藏梅这样说道。(宁夏日报记者  高菲  文/图)

燕宁娜:学深为师 品正为范

021.jpg

燕宁娜。

  “纸短情长,师恩难忘,祝老师节日快乐!”“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季耕耘。父母之外,便是师长。千言万语,唯有感恩!”……

  9月9日,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系主任燕宁娜教授不断收到祝福短信、微信。“能被学生牵挂,就是老师最大的幸福。”每看到一条祝福短信,她都会笑容绽放。

  1997年,本科毕业的燕宁娜留校成为一名助教老师,从此与三尺讲台结缘。从紧张到从容再到游刃有余,从教的这22年,她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学生身上,成为照亮学生前路的燃灯者。

  学生小齐刻苦好学,能够一头扎进专业里,但如果没人点拨,学习上可能会走一些弯路。看到这棵“好苗子”,燕老师和系里的其他老师一起全心全意呵护,利用课余、假期,带着他和同学们做创新实验、参加专业竞赛,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毕业后,小齐被保送到重庆大学硕博连读,成为宁夏大学本科毕业生保送直博第一人。

  学生小胡则是误打误撞进了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尽管他努力学习,但由于缺乏一定美术基础,加之对专业不是很感兴趣,成绩一直上不去。“毕业后我不想从事这个行业,更想当一名老师。”苦恼的小胡找到燕老师。实际上,当时小胡已经在校外办中小学辅导班,且小有名气。“为什么不呢?大学培养的是你的学习能力,不一定非要从事专业方向的事业。你完全可以向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去努力。”她一句话,解开学生的心结。在燕老师的不断鼓励下,小胡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行,毕业后办了属于自己的小企业,做得风生水起。

  正是因为用心、用情,学生们即使毕业后,也和燕老师依然是好朋友。“我突然觉得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努力工作是为了什么?”一名毕业多年的学生,尽管在专业领域里已经小有成就,却突然找不到自己人生的方向。当他找到大学时的老师燕宁娜时,燕老师给予耐心指导:“在这个领域,不能光盯着钱,更要有社会责任感,承担起一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才会有获得感、幸福感。”

  燕宁娜对学生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认为,做老师就要以德为先,言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身教。为做好表率,平日里,燕宁娜对自己严格要求。作为银川市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每次参加项目评审,她都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从专业的角度出发去提意见建议;在课堂上,她认真授课,把自己对世界的观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潜移默化带给学生。为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她还先后攻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士、博士。

  汗水浇灌出的鲜花总是最鲜艳。2018年,宁夏大学60年校庆评选首届教书育人楷模,从教21年、育人1400余人的燕宁娜高票当选。“我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我也热爱我的学生们,这三尺讲台,我会一直站下去。”燕宁娜说。(秦一舟  文/图)

张浩东:小学课堂也有大学问

022.jpg

张浩东正在上体育课。

  “初到宁东时,烟囱多、楼房少,感觉特别荒凉,心里疙疙瘩瘩的。”2013年从宁夏师范学院大学毕业后,张浩东通过特岗考试来到宁东第一小学工作,工业区的工作环境不理想,加之自己是大学生却还教小学,更让他有些失落。“我的很多同学毕业都在初高中当老师,本来想打‘退堂鼓’,但转念一想既来之则安之,在哪都是工作,何必挑三拣四呢。”张浩东笑着说。

  他是体育老师,在很多人印象中,体育课相对轻松,跑跑跳跳就能完成一节课。但张浩东琢磨着总得干点什么,让孩子们爱上运动。当时宁东第一小学专业体育老师缺乏,张浩东申请了课题,在大课间促进学生体质。为此他编排了冬夏两套武术操,配音、动作等都是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创排的。武术操施行后,收到各方的广泛好评。2015年他荣获宁东教育系统首届中小学生运动会“优秀教练员”。随着“互联网+教育”在校园推广开来,张浩东借着这股“东风”将体育课和互联网相融合,他利用移动电子白板和室内操场,将一些重难点的体育动作分解为不同步骤,在课堂上通过快放、慢放、循环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尽可能全面吸收动作要领。同时他将外地优质课内容贯穿到自己的课堂上,训练时加入音乐和场景,并带入节奏,让学生在快乐中运动。

  2014年8月,张浩东被聘为宁东第一小学少大队辅导员。既要当好体育老师,又要在辅导员的岗位上做出成绩,这对他是个不小的考验。张浩东根据学校实际、学生特点,结合时代要求,设计、组织全校少先队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他创新工作形式,结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盐池革命纪念馆扫墓,带领学生到贺兰山岩画看岩画,到宁夏科技馆和灵武恐龙馆体验科技创新和历史文化。每次活动贯穿一个主题,将爱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融入其中。每一次研学之前也都会制订研学手册,学生手册结合讲解吸收关键信息,能更好地掌握知识。“这6年来,我感觉到自己的工作特别有意义,小学里也有大学问,我要继续努力,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张浩东说。(宁夏日报记者  张贺  文/图)

王彩琴:为师勤耕耘 桃李自芬芳

023.jpg

王彩琴在课间与学生交流。

  “学生认真学习,能有好的收获,我才能安心。”职教28载,王彩琴心里最在意的就是学生。

  王彩琴是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一名会计专业老师,1986年从宁夏农学院农经系毕业后,一直在宁夏农业机械化学校做老师。2009年,她调入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任教。在此期间,王彩琴也曾短暂离开学校从事财务工作,但最终因为热爱,又重返校园继续执教。

  时光匆匆,今年54岁的王彩琴在教育一线工作近30年,将人生的芳华献给了挚爱的教育事业。

  常年执教经历让王彩琴感触最深的就是“用心”二字。“教书育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有耐心、有恒心。”王彩琴说。

  王彩琴所学的专业是农业经济。1986年走上教书岗位后,她先后担任过企业管理、农机管理、统计学、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老师。不同的课程往往意味着专业领域的细化和差异,为了让学生更好掌握学科知识,王彩琴做了大量的“功课”。

  “经济领域是一个大的范畴,细化到具体专业,则需要非常扎实的基础。我是老师,要教好学生,首先得自己学懂、悟透。”每次面对全新的课程要求,王彩琴都要提前买好相关学科书籍,认真自学,抓住学科重点,不断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常年的自学习惯,让王彩琴拥有了扎实丰富的经济专业知识,2004年,王彩琴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考取注册会计师主要是想为学生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大家有信心取得好成绩。”她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王彩琴在倾心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非常关心学生的心理和生活问题。学校2018级会计1班的学生小刚专业基础弱,成绩一直处于班级中下游,王彩琴通过多次沟通,了解问题根源后抽时间为他补课,并不断鼓励他树立自信。通过共同努力,今年小刚专业成绩达到90分以上,学习积极性不断增强。

  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王彩琴不断超越自我,在职业生涯中获得了许多奖项。教师节来临,当被问到最希望收到的节日礼物时,她说,自己的学生学有所成,在各自的岗位上更好地成长,就是最好的礼物。(宁夏日报记者  马越  文/图)

石学梅:扎根乡村 半生热血育新苗

026.jpg

石学梅和孩子们在一起(最后一排左侧)。

  9月10日10时30分,下课铃声响起,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中学小学部教师石学梅打开手机,祝福的信息溢满了手机屏幕。

  这些祝福来自祖国天南地北,也来自石学梅从教30年所带的学生。

  当教师是石学梅从小的梦想。“小时候,和小伙伴玩‘过家家’,我总是扮演老师的角色。”石学梅说,家人开玩笑,说她长大后准成为教师。

  1989年,石学梅从师范学校毕业,到盐池县红井子乡中心小学任教。崎岖颠簸的土路,一望无际的荒漠,来到乡村学校时,眼前的场景让石学梅有些失落。

  “学校条件十分简陋,桌椅残缺不全,就靠老师自己维修。吃水困难,每天还要早起挑水。”石学梅回忆,大风吹得宿舍破木门哐哐直响,有一次甚至把门吹开了,吓得她又在门上安了一道锁。

  虽然条件艰苦,但孩子们朴实、善良,他们渴求知识的眼神深深触动了石学梅。因为这份真诚,石学梅在乡村学校一待就是30年。

  期间,不时有城市学校抛出橄榄枝,均被石学梅婉拒。

  “对农村娃而言,知识才能真正改变命运。为了他们的梦想,我愿意留下来,倾尽所能。”石学梅说。

  “感谢石妈妈,像家人一样关心我。”今年14岁的马瑞莹曾是石学梅的学生。马瑞莹来自单亲家庭,从小与奶奶生活。由于父亲在外打工,奶奶忙于家务和农活,马瑞莹的成绩不佳,且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针对马瑞莹的特殊情况,石学梅为她专门指定辅导计划,每天抽空给马瑞莹补课,并与她谈心聊天。渐渐地,马瑞莹的成绩有所进步,还同石学梅说起了知心话。

  “在乡村,像马瑞莹一样的留守儿童特别多,对于她们,更需要教师的爱心和耐心。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改变更多的孩子。”石学梅说。

  工作上的辛勤付出,使她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认可。

  “我热爱这份工作,我也愿意坚守下去,帮助更多孩子完成梦想。”石学梅如是说。(宁夏日报记者  姜璐  文/图)

【编辑】:赵虎
【责任编辑】:贺璐璐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